2004年11月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一版:点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暴躁和砍刀前的笑靥和忍耐
关于创建平安中疗救精神疾病的报告
本报记者 陈卓 文/摄

  据有关专家介绍,人类精神疾病发病率大约为6‰,在我国近年,这个数字实际已经上
    升到13‰左右,这其中1/3的病人具有主动攻击意识。有人把得不到有效监护的精神病患者比作是流散在社会上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  就在今年8月,卫生部、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发出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。其中讲到,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各种社会矛盾增多,竞争压力加大,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,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。与此同时,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、老年性痴呆和抑郁、药品滥用、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。
    “社会化、开放式、综合性”的杭州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体系,使病人的肇事肇祸情况逐年下降,让杭州不仅成为全省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,也成为全国精神病防治的先进。
    
  现场
  工疗站:不寻常人的寻常生活
  小平(化名)是个狂躁型病人,原来常在小区里转悠,老爱管“闲事”,别人往往避之不及,结果经常发生吵架。
  “不过他来这里之后,大概一年半了吧,病一次也没犯过。”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工疗站站长张再森提起他来,笑眯眯的。
  西湖区第三人民医院的五楼有点安静,其间有人踱步、做作业、看电视、健身……没看见“工疗站”这三个字的人,可能不会想到,这些都是被托管的精神病患者。
  “一共有20多人,每天早上按时到,下午按时回,我们可是有严格的作息制度的,大家都非常遵守。”张再森介绍说,这个工疗站是2002年12月建的,还是当年杭州市政府为民办的十大实事之一。
  当然,进入工疗站需要有相应的条件:辖区范围内有常住户籍的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;患者无固定职业或没有长期工资(报酬)性收入,家庭经济困难者优先招收;男性在55岁以下,女性在45岁以下,并且能够独立生活,可以从事简单手工生产等。
  工疗站对托管人也就是工疗员实行“三疗”,包括工疗、药疗和娱疗,当然,教育也不落下。“我们会接一些做横幅的活,让大家各司其职,每人还有报酬。钱其实不是主要的,是想培养他们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。”药品每天定时定量,有专门的医生发放。至于娱乐,花样繁多,工疗员爱玩啥几乎都有。
  托管之前,工疗站和监护人会签订一份《托管协议》。双方约定,工疗站承担在站内的人身意外安全事故责任,督促工疗员按时服药等。而监护人应教育工疗员遵守站内一切规章制度,不迟到早退,讲究个人卫生,听从教育等。
  这几天,工疗员们特别期待“好日子”的到来——张再森已为他们安排好了秋游的路线、车辆等,准备带着大家出去走走。
  “他们到这里来特别放松,我们相处得很好。其实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,有一个能得到尊重的氛围,他们能够平静和快乐。”
  说法:
  专家:“攻击性”成为安全隐患
  据了解,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都有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,特别是患有精神分裂症、偏执性精神病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,更是出现暴力行为的高发人群。杭州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防治科科长傅素芬介绍,常见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主要是在精神症状的指使下发生的,主要的症状有幻听(特别是命令性幻听)、妄想和扩大型自杀等。
  精神病患者的攻击一般具有无目的性,别人无意说的话,无意的一个动作,都有可能被认为对他们不利,而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。如果对这些病人的康复措施不落实,会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。有些病人的症状周围人开始并没有察觉,但一旦爆发,后果就不堪设想;而如果事先有准备、有措施,比如加强监控等,不仅对病人本身有利,对其生活工作的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  专家提出,要避免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,全社会要关心和理解这个疾病,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、早期预防和治疗,提高康复措施,是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重要途径。
  家访医生:工作的酸甜苦辣
  庞树莲是工疗站的医生,平时在工疗站坐班,但她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:古荡街道的家访医生。街道里精神病患者的情况,都在她辛苦建立起来的档案里。
  “这个工作很有意义,我一直在努力做,但实在不好做。”工疗站里毕竟只能容下一小部分精神病患者。
  庞树莲讲了个例子。社区里有个人,据说365天天天喝冰红茶,从不吃米饭,爱吃生鸡蛋,有时候三更半夜会突然又哭又喊,周围人实在受不了,打电话给报社,有记者半夜去了,专门等在那里证实。“都上了两次报纸了!”
  庞树莲说,为了这个人,他们早就上门过,还把有关专家请了去。“常年不洗澡,门也不开,窗也不开,那个气味一般人真是受不了。”专家经过现场的观察,大致可以认定此人的病情,但还需要她再到医院去做一些借助仪器的检查。
  “可她父母赶来时,就是不承认女儿有问题,坚决不让送医院。”庞树莲说,根据相关规定,监护人不同意,他们无法把她送医院治疗;但另一方面,对社区的影响,以及她自身的病情,他们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至今,庞树莲还在为她想办法。
  “摸底是我们最难的一步。”虽然大多数监护人和患者都比较配合,但是遇到不愿意让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病患者的,工作难度就陡然增加。“我们只好寻找各种机会深入家庭,接触他们。说实话,如果家里有病人还拖着、藏着,对病人本身是延误的治疗,对周遭安全环境也是隐患。有时说服了一位监护人,我们比什么还高兴,因为这表示大家的努力有了成果。”
  陆已红是古荡街道古北社区的工作人员,主要负责精神卫生这一块。“我们社区就有个一米八十几的人,平时去他那里挺好,那天突然犯病了。他家里有刀、老虎钳等铁器,谁靠近他家的门他都喊‘给我滚’。庞医师也到了,综治办的工作人员也到了,警察也到了,可谁也不能上前,我们既要考虑他本人的安全,又要考虑周围人的安全。而且在监护人没到之前,我们不能把他送到医院去。晚上我们请来巡防队员值班,等第二天才把稍稳定的他劝出来。”
  “有些病人有监护人,家里条件也较好,我们就每个月去家访,还请他们多来参加社区的活动;对于一些单独病人,我们有事没事就要去看看,聊聊天,他们看见我们比一般人要亲热。”陆已红觉得,这是一种信任,但同时,这种信任的建立要用特殊的方法和极强的耐心。
    对策:
    杭州经验:群防群治,大家安全
  1982年9月8日,杭州市精神疾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成立并下设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(挂靠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),1984年易名为杭州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。接下来的两年间,杭州的大中型工厂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组织机构,这在全国是属于最早的一批。
  1999年4月,原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下增设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有市卫生局、市文明办、团市委、市医学情报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心理系等共13家。
  杭州市已形成三级精防网络建设,“上下联动、覆盖成片和运作有效是我们的工作体系”。这种体系下,各级政府所属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部门,在辖区内建工疗站,收容和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精神病患者;成立精神卫生家访小组,对全部非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治疗。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也参照家访组开展工作。
  “我们的工作模式是政府领导、部门配合、社区参与,以社区干部、治安民警、病人家属及邻居为依托,工疗站为枢纽,三疗一教育和精神健康系列讲座为核心内容,家访小组和工厂监护小组为基础,监督病人服药为主心理辅导为辅。”这种“社会化、开放式、综合性”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体系,让杭州成为全国精神病防治的先进。
  “还有就是宣传发动工作非常重要。”傅素芬认为,“受传统偏见影响,精神病患者往往受人歧视,我们要想办法扭转人们的想法。”各街道居委会每季出一期黑板报;市精防办每月出一期《杭州精卫通讯》,每期分发1000份左右;另外,4册一套的《精神卫生小丛书》,至今已印发2万套。市精防办工作人员还制作彩色幻灯片,配上解说词到社会上去播放,2002年开始又增办《心理健康导读》刊物,每季一期,每期发放1万余份。
  今年5月25日,杭州市成立了“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”,中心设24小时热线服务、临床服务、调研研究以及教育培训部门——重点人群干预网络建立。
  通过多年和多途径的工作,杭州的精神病防治有其特色,病人的肇事肇祸情况在逐年下降。但由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改革,工疗站挂靠的福利企业纷纷转制,这些给精神病人的管理出了难题,希望通过全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关注和专业人员的努力,为精神病人的康复创造条件。